在纵横交错的能源管网间,总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以脚步丈量责任,用智慧化解危机,为守护国家能源"生命线"默默奉献。北京管道公司山西输油气分公司阳曲作业区的管道工程师于大光,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从应对第三方施工风险的日夜坚守,到化解突发隐患的果敢担当;从协调复杂工程的智慧博弈,到守护管道安全的执着信念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管道人的使命与担当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"铁汉传奇"。
于大光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,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。自2013年进入北京管道公司山西输油气分公司以来,他便扎根基层,从最基础的巡线员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阳曲作业区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,是陕京气龙脊梁要冲的二、三线枢纽作业区,管辖陕京管道二、三线184.3公里管道,1座压气站、1座分输站、6座阀室,9个高后果区,地形地貌复杂,管道安全保障任务艰巨。但于大光从未有过丝毫退缩,他凭借着对管道事业的热爱和执着,迅速适应了艰苦的工作环境,全身心投入到管道保护工作中。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和抢险先进个人等荣誉。
直面风险:三个多月的坚守与抉择
作为管道工程师,于大光的日常工作繁重而琐碎。他每天都要对所负责的管道线路进行细致巡查,密切关注管道周边的施工动态,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。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,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,他的身影总是穿梭在管道沿线,用脚步丈量着责任,用汗水守护着安全。
2022年,阳曲作业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。第三方施工如潮水般涌来,顶峰时期同时存在56处交叉作业,其中大型交叉工程就多达5处。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于大光深知第三方施工是管道安全的"头号大敌",不仅需要高超的管理智慧,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。他主动请缨,承担起与施工单位对接协调的重任,誓要守住管道安全的防线。
那段时间,于大光的日程表被切割成碎片。天还没亮,他就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出发,辗转于各个施工现场。烈日下,他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,又在高温中烤干,留下一片片盐渍;狂风里,他顶着飞沙走石,反复向施工人员强调安全规范。为了协调施工方案,他常常要在不同工地间奔波几十公里,一天下来,手机计步器显示的数字从未低于3万步。
夜幕降临,当城市渐入梦乡,于大光的工作才刚刚开始。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,他对照着施工图纸和现场记录,仔细梳理每一处风险点。有时候,一个方案要修改七八遍,直到确保万无一失。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,让他的眼睛布满血丝,颈椎和腰椎也时常疼痛难忍,但他总是咬牙坚持,从未有过一丝退缩。
连续三个多月,他放弃了所有休假,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。即使身心疲惫,他也从未有过一丝懈怠,用他的话说:"管道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,我必须守好每一道防线。"
6月的一天,当于大光以为现场施工可以暂时告一段落,终于踏上回家的列车时,一个电话打破了短暂的宁静。施工单位负责人告知施工计划有变,需要立即进行交叉作业。没有丝毫犹豫,他一口答应:"没问题,我马上就赶回去!"尽管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愧疚,但责任与担当让他义无反顾。第二天,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匆匆返程,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。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,正是管道人最真实的写照。
果敢出击:深夜蹲守化解重大隐患
2023年2月的一个寒夜,于大光裹紧防风外套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冻土上跋涉巡检。手电筒的光束扫过陕京二线管道旁的荒草地时,两道新鲜的车辙印突然刺破黑暗——轮胎纹路里还嵌着湿润的河沙,周边的土块被重型机械碾压得严丝合缝。职业本能让他瞬间警觉:这绝不是普通的农用车辆痕迹!
借着月光,他俯身丈量车辙间距,反复比对机械型号特征,最终将疑点锁定在三公里外的河湾沙场。凌晨一点,于大光敲开沙场值班室的铁门,不顾对方警惕的眼神,举着手机里的现场照片,逐一向负责人讲解管道安全规范。返回作业区的路上,他的棉鞋早已被露水浸透,可脑海里全是如何封堵这个潜在的"安全缺口"。
经过连夜商讨,一套"天眼+暗哨"的双重防控方案迅速成型:在管道上方架设高清摄像头,实时传输画面;组建夜间巡查小组,在隐蔽处设置观察点。2月3日晚22:17分,监控屏幕突然闪过一道光亮——一辆改装后的采砂车正缓缓驶向管道保护区。蹲守在枯草堆里的于大光屏住呼吸,直到机械臂即将触碰到警示桩的瞬间,他一个箭步冲了出去,手电筒的强光直射驾驶室:"立即熄火!这里是天然气管道保护区!"
对峙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。面对采砂人员的威胁恐吓,于大光始终站在机械与管道之间,后背紧贴着挖沙车前,阻挡其作业。当支援人员赶到时,他的双腿早已冻得失去知觉,说话时牙齿还在止不住地打颤。
事件平息后,于大光没有简单地开具整改通知书。他连续一周带着管道宣传手册,每天守在沙场办公室,用真实案例和数据说话。"你们看,这起事故导致周边三公里断电断气,二十多人受伤..."他指着屏幕上扭曲变形的管道,声音低沉却有力。最终,沙场负责人主动签订了安全协议,并在管道周边设置了施工防护栏。
如今再路过这片区域,智能化监控设备24小时转动着"眼睛",绿色的隔离网整齐排列组成防护墙。而于大光的工作笔记里,早已将这次事件总结成《第三方施工防控十步法》,成为整个作业区的安全管理范本。他常说:"守护管道不仅要当'救火队员',更要做'防火专家'。"这份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的执着,正是他对管道安全最深情的告白。
智慧协调:化险为夷的沟通艺术
2024年5月的清晨,于大光像往常一样沿着陕京二线管道巡查。当他行至西岁兴水库附近时,眼前突然出现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:成片崭新的电线杆整齐堆放,地面上还散落着施工工具——凭借多年的巡检经验,他立刻意识到,这里即将展开一场大规模架线施工。
多方查证后,真相让于大光陷入两难:这是关乎周边12个村落用电的精准扶贫工程,工期紧、任务重,规划中的输电线路与陕京二线管道将产生17处交叉。叫停施工,意味着上千户村民的用电希望将被推迟;放任不管,管道随时可能因施工受损。"既要护住管道安全,又不能断了乡亲们的光明路",这个信念驱使他决心寻找破局之道。
次日清晨,于大光抱着厚厚的地质资料和管道走向图,敲开了施工项目部的门。会议室里,项目经理捏着工期表连连摇头:"于工,我们比谁都清楚管道安全的重要性,但这么多交叉点,改线路不仅要重新报批,还得协调十几户村民,根本来不及啊!"于大光没有急于辩解,而是将图纸在桌上缓缓铺开,用红笔在关键位置画下醒目的标记:"就像在河道上架桥,只要找准合适的渡口,既不会影响水流,桥也能稳稳架起来。咱们一起想想办法?"
接下来的三天,于大光和施工人员共同进出于政府各个部门,顶着烈日反复勘察现场。他结合地形地貌和管道走向,最终,他提出突破性设想:将分散的交叉点集中调整至管道20米外,采用"并排铺设+双点交汇"的设计,既保障管道安全,又大幅降低施工难度。
当然,协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其中一处交叉点涉及到村民的承包地,施工方多次沟通都未能达成协议。得知这个情况后,于大光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当地积累的人脉关系,主动当起了"调解员"。他连续三天登门拜访村民,帮助施工方耐心解释工程的意义和补偿政策,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。施工方负责人感慨道:"于工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,还帮我们打通了人情关,真是帮了大忙!"
这次成功协调,不仅保障了管道安全,更让于大光与当地施工单位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,为今后的工程协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如今,只要周边有施工项目,施工方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于大光,主动邀请他参与方案制定。这份信任,正是对他专业能力和真诚态度的最好褒奖。
风雪守护:零下十五度的坚守
2024年11月,阳曲地区迎来了严寒天气,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四五度。此时,地方燃气管道工程与陕京管道存在多处交叉,其中陕京二线的交叉点恰好位于光缆盘缆点附近。由于光缆测试信号干扰大,位置判定困难,加上冻土增加了施工难度,开挖作业面临着巨大风险。
作为主管段责任工程师,于大光主动与段长进行工作互调,全身心投入到施工安全保障工作中。他多次与施工单位踏勘现场,反复优化施工方案,最终确定了最优施工方案。在施工过程中,面对施工方提出的机械辅助请求,他坚守原则,明确表示管道光缆两侧各五米必须人工开挖。
在零下十五度的严寒中,于大光亲自驻守施工现场。他不仅严格监督施工过程,还亲自拿起铁锹,小心翼翼地进行光缆挖掘。他一边操作一边向施工人员传授经验:"挖光缆就像考古,要轻、稳、准、细。"经过一周的坚守,所有交叉并行段终于顺利完工。于大光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安全承诺,也赢得了同事和施工方的一致赞誉。
多面能手:勇挑重担的全能战士
作为阳曲作业区的骨干力量,于大光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管道工程师,还兼任段长职务。在管好自己所辖区域的同时,他积极协助作业区主任开展各项工作。近年来,在他的监管下,管道环焊缝开挖验证、光缆整治、隐患整治等20余项高风险作业均安全顺利完成。
面对这些复杂艰巨的任务,于大光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。在他口中,从来没有"困难"二字。无论是多么棘手的问题,他总能想尽办法解决。正如他所说:"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没有完成不了的工作,关键是要认真负责。"这种迎难而上、勇于担当的精神,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从入党积极分子到光荣的预备党员,于大光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。在工作中,他总是冲锋在前,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;在生活中,他乐于助人,成为同事们信赖的"光哥"。面对上级的褒奖,他从不骄傲自满,而是继续默默付出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管道事业的无限热爱。
如今,于大光依然坚守在管道保护的第一线。他的故事,是无数管道人奋斗历程的缩影,更是"铁汉坡"精神的生动写照。在这条守护能源安全的道路上,他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念、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,为国家能源事业保驾护航,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