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,吕梁市慈善总会荣获“全国文明单位”这一殊荣。此前,该总会已荣获“山西省文明单位”称号,此番再获国家级荣誉,标志着其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新突破,是对吕梁市慈善总会十几年深耕慈善事业的高度褒奖,也展现了慈善力量与城市文明创建、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。
党建引领把航向,筑牢慈善事业根基
自2013年成立以来,吕梁市慈善总会始终将党的建设视为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线。2023年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后,总会正式成立党支部,创新构建“党建 + 慈善”工作模式,让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。
通过常态化开展专题党课、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以及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会等活动,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,切实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同时,重视法治建设,将《慈善法》《公益事业捐赠法》等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教育,提升依法行善能力。
总会创建党建工作阵地、设立党员义工服务队,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,选派骨干参加全国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培训,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。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,完善理事会、监事会运行规则,定期公开财务审计报告,实行阳光操作、规范管理,确保慈善资金使用公开透明,持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。
慈善惠民显担当,绘就民生幸福画卷
十余年来,吕梁市慈善总会始终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成果显著。累计接收慈善款物1.8亿元,发放救助款物1.79亿元,惠及困难群众50万余人次。
在助学、助医、助残、助老等领域打造了一批有温度、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。“慈善情暖万家”项目累计发放爱心款物1300余万元,温暖千家万户;“圆梦助学”项目连续9年资助668名寒门学子,累计发放助学金374万元;“大病救助”项目为351名重病患者提供及时援助,点燃生命希望。
2024年起,总会创新开展“点亮乡村”工程,联合爱心企业实施全市太阳能路灯系统更换项目,惠及乡村群众超万人。2025年年初开展的“低保、特困老人暨特殊群众关爱”活动涉及13县(市区)22个村,为2300余名老人送去温暖,组织文艺演出15场,累计发放爱心物资价值达86万余元;同步推进的“留守困境儿童关爱”项目覆盖7个县(区),在提供物质帮扶的同时,特别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,惠及数千名师生,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归属感。
创新机制聚合力,构建多元共治格局
面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形势,吕梁市慈善总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,形成政府支持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的多元共治格局。
在资金筹募方面,充分发挥公募平台优势,设立“慈善冠名基金”,建立稳定资金来源。联合腾讯公益平台开通互联网募捐渠道,扩大公众参与度,针对特殊群体开展专项筹款。在项目管理方面,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,建立捐赠人定期反馈机制。发展463家会员单位形成合力,组建百人专业志愿者队伍提供人才支撑,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联合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救助活动,通过“慈善 + ”协作模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。
文化引领树新风,培育向上向善沃土
多年来,吕梁市慈善总会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建设,通过多元化传播方式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。
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,与新华社、中新社等主流媒体深度合作,年发稿量超200篇;运营微信公众号年发布信息300余条,年点击量突破5万人次;制作投放慈善公益宣传片,提升公众认知度。创新文化表达形式,精心打造的公益皮影电影《阿嚏历险记》荣获亚洲艺术电影节大奖。
深入开展“慈善文化三进”活动,通过公益讲座、图书发放、文艺演出等形式,让慈善文化走进校园、社区、农村。举办慈善晚会表彰先进典型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慈善理念。发动志愿者开展扶贫济困、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,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热情,营造“人人可慈善”的良好社会风尚。
新时代赋予新使命,新征程呼唤新作为。站在“全国文明单位”的新起点上,吕梁市慈善总会将继续牢记使命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实的举措、更优的作风、更高的标准推动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吕梁篇章贡献慈善力量,让文明之花在吕梁大地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!